F309针型阀、阀组和309H针型阀、阀组
对于F309针型阀、阀组和309H针型阀、阀组钢液的炉外精炼处理,早在十九世纪末期就有人(美国T Chrithlow和J Kidd,英 国R " Aitken等)提出真空脱气的设想,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,没有高性能的真空泵,这种设 想得不到实现。
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随着对F309针型阀、阀组和309H针型阀、阀组钢铁材料的质量越来越要求严格,同时,排 气速度大的高性能高效率的真空泵也制造出来了,1950年西德Bochamer Verein公司开 始试验钢水的真空脱气。1952年至1954年,出现了真空铸锭法(钢锭流滴脱气处理)、钢包 流滴脱气法(倒包处理)、钢包脱气法(钢包置于真空击内静止处理),成为工业规模的钢水真 空处理的先导,这些方法对大钢锭、大锻件的去氢、消除合金钢钢坯中的白点缺陷十分有效, 也能降低钢材中的含氧量和非金属夹杂物。1.955年以后,人们根据炉外精炼的钢种不同、 处理目的的差异,试验了各种新的炉外精炼方法。西德于19肠-1956年成功地将DH法 (钢水提升脱气)用于生产,1957-1959年发展了RH法(钢水循环脱气)。
这使真空脱气不 仅局限于几个特殊钢品种,而且对于平炉及转炉冶炼的普碳钢,经这种炉外精炼后也取得十 分明显的效果,从而推动了真空脱气技术的广泛采用。然而上述方法对脱气后F309针型阀、阀组和309H针型阀、阀组钢水的成分 调整、温度损失的补偿以及纯洁度的进一步提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,此后就着手解决 炉外精炼过程中的加热和钢水搅拌的措施。六十年代开始出现ASEA-SKF法(钢包精炼 法)、VOD法(真空氧氢法)、VAD法(真空电弧加热法)、RH-OB法(循环脱气吹氧法)、 AOD法(氢氧混吹法)、CLU法(蒸汽、氧混吹法)、Gazid法(真空吹氢法)等,利用真空、惰 性气体、搅拌、补充热,创造了较好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,促使炉外精炼时物理化学反应 充分进行,因此在脱气、去夹杂、均匀化方面比电炉炉内还原期更加完善。